第3117章人之本性(1 / 4)

诡三国 马月猴年 2764 字 3个月前

太原晋阳就这么陷落了?
崔钧瞪眼。
甚至因此而整个人都不好了。
没陷落之前,谁都以为晋阳固若金汤。
有城墙,有城防,有兵卒,有民夫,有军备,有粮饷,什么都有。
是啊,有万全准备的城,怎么就像是到处都是筛子呢?
这么多年的经营,怎么会突然就被攻破了?
这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崔钧拒绝相信,甚至觉得愤怒!
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开这种玩笑?
这种巨大的刺激,让崔钧觉得自己的脑袋在嗡嗡作响,心乱如麻,根本冷静不下来,也完全接受不了。
历史上被轻易攻克的城池,就只有晋阳么?
就像是明清之时的扬州,就像是日寇蹄下的南京。
准备不可谓不充分,备战不可谓不长久,甚至周边的人都想着,会在城墙之下和敌军如何坚决对抗,甚至也有不少的人会畅想着,要如何作战,要如何御敌,还能做出十几本的作战预案来。
怎么可能就这么容易陷落呢?
扬州陷落,是史降智了?
南京沦陷,是唐失心疯了?
都不是。
甚至因为他们足够『聪明』,做得太『好』了。
同样的,晋阳的沦陷,也与崔钧的『聪明』脱不开干系。
如果崔钧真的愚笨,真的降智了,反而没那么多花花肠子,也没有那么想要和泥多面光,没想着要玩耍政治手段,只是知道老老实实的做事情,那么晋阳自然无忧。
可偏偏崔钧不是愚笨之人,他没被降智,甚至他的聪明才智全数都在之前都发挥了出来!
权柄,衡量。
利益,贪婪。
妥协,政治……
这就是人啊!
这就是人上人,聪明人啊!
崔钧从西河郡迁到了太原郡之后,就将太原郡视为了他的地盘。
一地大员,生杀予夺。
这原本是极好的,可偏偏斐潜没沿用大汉原本的二元君体系,而是加强了关中的集权,控制了地方太守的权柄,自然就使得祖辈都是官宦,甚至家中出过三公的崔钧很是不习惯。
崔钧一直都没公开说什么,但是不代表他就没做什么。
在斐潜大力发展骑兵之后,整个大汉的军事战斗,实际上已经被动的提速了。就像是春秋时期还能双方依照礼节来战斗,到了战国撩阴脚的出现,大家都开始互相尥蹶子了……
有人适应了,有人被动适应,也有人不觉得自己要适应。
崔钧身在太原,言行却像山东,夏侯惇在曹军,战法却如关中。
谁对?
谁错?
夏侯惇此举无疑是极其冒险的,从滏口陉北道急行,日趋近百里,赶在大雪纷飞之前直奔太原晋阳。
反观太原郡内崔钧以为夏侯惇至少是要等到了春天冰雪消融才会进攻,说不得到时候曹军已经不堪冰雪,自行退去了,所以虽说也有做一些防备,但是并没有多么用心,被夏侯惇抓到了破绽,一举侵入城中。
夏侯惇最开始的时候,也没想过真的能一口气打下晋阳来。他甚至做好了万一打不下来的准备,分兵轻进,是为了最大可能的配合曹操原本制定下来的计划,如果能够将更多的骠骑人马拖在河东北地,当然也就等同于减轻了曹操的压力,给曹操破击潼关创造更多的机会。
因此夏侯惇是准备如果万一不能成功,是有可能要牺牲自己所统领的这些两千人的,攻打晋阳城外的民夫营地,实际上有些类似于背水一战。夏侯惇选择先攻民夫营地,最重要还不是为了一举夺城,而是先要获得囤积在民夫营地的那些补给品……
而让夏侯惇没料到的是,竟然就真的将晋阳给打下来了!
其实如果说崔钧当时还能清晰的判断曹军数量,并且及时的调整策略,一边领亲卫与夏侯惇的曹军正面进行巷战,一边派人去周边联络部队,收拾残军,那么占据人数上的绝对优势的崔钧,在面对夏侯惇的攻击的时候,未必没有胜利的希望。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上帝视角,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一个随身小雷达,标注出敌我双方的战力对比。身处于战争迷雾之中的崔钧,根本不清楚在城外曹军究竟有多少人,也不清楚晋阳究竟为什么陷落了,听得『城破』二字的时候,便是免不了的慌乱起来,又是愤怒的不愿意接受现实,等发现曹军真的入城之后,又本能的想要躲避。
君子那个啥,对吧?
这种逃避的行为,当然是极其可笑的。
如果与船只共存亡,华夏淳朴的百姓对于死在船上,并且与船共沉的船长,还是会多上一份的敬意,少一份的责骂,即便是这船长可能之前做了什么糟糕的决定,导致船只撞上了浮冰,害死了多少人的性命。
死在船上的姓史,跑了的姓唐。
崔钧想过他会逃跑么?
他根本没想过。
至少在城破之前,他没有想过。
如果想了,他就必然有些准备,可他真的一点准备都没有。
若放在平日之时,崔钧也会对于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