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甄嬛(1 / 2)

张惠军有点迟疑,不过还是答应了:“可以考虑,但是一定要符合规定。”

韩三坪更灵活一些:“你也别搞噱头了,从学院和集团,正经八百的聘请顾问,每年的科研预算给足了就没问题。”

也是老套路。

顾问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顾上了才问。

顾不上的话,就算了。

至于预算,就是换个形式的管理费。

收钱也得讲究个名正言顺。

不然为什么药企,非得搞個学术会议之类的活动。

多大比例上,有多少含金量,不得掂量掂量。

讲课费是怎么回事,都跟明镜似的。

余骁追问:“那成果的归属……”

蒋博直接就打断了:“谁出资,成果归谁,可以给予成果创造者一定程度的奖励。

当然,要真是确实能力出众,公司也不妨从出资到孵化,提供创业的便利条件,群策群力才是正道。”

蒋博倒不是担心钱的问题。

主要还是专利这个玩意儿,接下来牵涉到转化。

有发言权的人多了,难免会人多嘴杂。

系统内的科研成果做出来之后,走到企业规模化的生产,中间的路还挺长。

就没必要非得再人为制造障碍了。

……

公司,编剧组办公区。

最近已经快变成《甄嬛传》的筹备工作室了。

郑小龙两口子本来是要搬进来的,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那么全身心的投入一部作品的创作了,让这老两口,找到了久违的,谈恋爱时候的感觉。

插一句,他们两口子,就是之前合作做电视剧,工作上的交道打的多了,才共同走进了爱情的坟墓。

不过蒋博哪能真让他们两口子睡办公室,在旁边酒店给开了房间。

即便如此,这两口子也是工作狂,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公司磨剧本。

按理说,编剧的创作过程,应该是孤独寂静的,比怀孕的动静还要小。

然后一朝分娩,成品出来了,震惊四座!

但是郑小龙见识了聚变传媒的编剧组之后,就彻底爱上了这里。

只要能把大的框架设定好之后,大家在一起讨论,比他一个人搞创作,效率来的高多了。

老一辈的电影人也好,电视人也好,都很看重剧本。

进度赶得差不多了,蒋博过来,是开决策会的,拍板之后,就可以准备剧组了。

开头和结尾,是蒋博提前定下来的。

也是在改完了剧本之后,郑小龙才意识到,蒋博这个设定的牛逼之处。

颇有种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这不废话么,蒋博用的,本来就是他的方案。

就是单纯想偷懒,才只定了开头和结尾。

就跟开车差不多,起点和终点都确定了,再加上路程限制,放这里就是时长的限制,基本上路线就已经定了。

“蒋导,你是怎么想起来拍这个的?”郑小龙十分谦虚问道。

蒋博认真分析了一下:“有个现象,不知道郑导发现了没有,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占据更多的关键岗位,接下来很长一个时期内,在相当多的领域里,女性会比男性,占据更多的优势地位。

所以‘她视角’下的‘她经济’,规模将会有个快速增长期。”

“但是为什么,背景要设定在清代?“郑小龙追问。

从出身来看,郑小龙也是出身军人家庭,从小身边的长辈,对于上一个腐朽的封建王朝,天然就没有好感。

有些东西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刻进了骨子里。

蒋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个问题:“郑导,您觉得,咱们拍的是个什么故事?”

郑小龙笑了笑,没太好意思直说。

看到他这个反应,蒋博轻轻反问了一句:“您还觉得不合适吗?”

说实话,蒋博也挺讨厌清朝。

所以才会有这么个设定。

《甄嬛传》的故事总结起来还挺简单的。

前半段是在铺垫。

甄嬛刚进宫,虽然被老前辈们欺负,但好在有皇帝撑腰,也不算是受了多大的委屈。

需要注意的是,在前半段里,后宫前辈们给甄嬛带来的所有苦难,到最后都会转变成,皇帝对甄嬛的关爱。

苦难越多,越痛,关爱就越是深刻。

同时也为后来的反转,加强烈度。

所谓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都是一个道理。

伤透了心,命运走到谷底,接下来就是强力反弹。

所以黑化之后,才能再回来大杀特杀!

出于对清朝统治者的戏谑,《甄嬛传》后半截的设定是,皇帝被戴绿帽子,而且不止一次。

给他戴绿帽子的人,还都在眼巴前。

你说气人不气人?

而且,最后皇帝还死在了甄嬛的手里,就挺讽刺。

整理一下前因后果。

得出的结论就是,不要轻易得罪女人,否则就给你戴绿帽子,而且说不定,还会弄死你。

就还挺正能量的……

结合某些出轨闹出来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