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编剧组(1 / 2)

对外宣布张一谋加盟,是在京城,为了表示郑重,蒋博专门举办了一场发布会。

同时也对外正式宣告聚变影业的成立。

现场来的记者很多,重点还是在二张的关系上。

还有……孩子的事情……

老谋子不方便说太多,蒋博在帮着回答。

“师兄跟新画面只是合作关系,不是签卖身契,既然是合作,有始有终也是规律,只是时间有长有短而已。”

“据我所知,没什么矛盾。”

“那你应该去问张伟平,还是那句话,出品方和制片方出钱了,人家想发表点意见,也实属正常。”

“孩子的事情,师兄已经去处理了,人家工作人员都说,不是什么大事,按照规定来就行了。”

“该交的罚款都已经交了,你们还想问什么?”

“我在这里只说一点,凭师兄的成就,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非常欢迎他移民过去,但是就凭他现在连一个国外的居留权都没拿,就让人非常佩服!”

蒋博是個年轻人,按那句老话,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

面对记者,硬刚一些也无所谓。

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蒋博其实还是个孩子,属于弱势的一方,而媒体属于强势方,要是抓着蒋博不放的话,很容易引起反感。

同时这也是许多公共场合,艺人卖惨的底层逻辑。

人家本来就很惨了,你们竟然还要把她淘汰了,是不是太不人道。

道德压力的大帽子,直接就给扣到了导师的头上。

不过卖惨这种事情,也不是百试百灵。

就跟青楼的头牌一样,第一次卖惨,含金量很高。

但要是卖习惯了,稀缺性没了,含金量自然就没了。

李兵兵工作室的事情,得低调处理,已经答应华宜那边了,不得对外泄露,对外要一直宣称合作关系。

算是个文字游戏吧。

交叉持股,也算是合作的一种方式。

不过想隐瞒也瞒不了多久,等华宜上市,许多文件都需要公开,比如股东,比如营业收入,都需要披露,细心的人,还是能从中发现猫腻。

发布会结束,蒋博和老谋子一起回了公司。

得谈接下来的作品安排还有公司事务。

来到办公室,李雪帮着把茶泡上,李兵兵也在。

都认识,就不用介绍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谋子是个工作狂,一上来就问工作:“片子的事情,接下来你有什么计划?”

“计划我倒是有,不过想先听听,您对哪个类型的片子比较感兴趣?”

“我手上有几个本子,是严歌……”

“那个美国人就不要提了……,您有没有考虑过,跟余华老师,把当年那部没拍成的作品,继续做完?”

老谋子跟传统作家圈子的关系都不错,一开始拍的就是莫言老师的作品,后来苏童,刘恒的也都拍过,就是大红灯笼和菊豆。

后来还有余华老师,就是那部经典的《活着》。

没拍成的那部,就是《河边的错误》。

“错过了,就错过吧。”

“公司这边准备做几部战争题材的片子,类似大决那种类型,场面调度都很大,是专门为您准备的。”

“战争题材,倒是挺新颖,我之前还真没拍过,准备选哪一段?”

“抗美援朝,我已经让人收集资料了,到时候您选一下,跟编剧组那边对接一下。”

“编剧组?”老谋子还是头一回,在国内听到这个名词。

“对的,公司有专门的编剧部门,通常是定下主题之后,就开始收集素材,然后头脑风暴,最后合作完成剧本。”

“你这法子倒是挺新颖,一定要带我过去看看。”

老谋子也是传统导演,深知剧本之于电影的重要性,所以在他的创作团队里,就有几个专门搜集素材的工作人员。

每天最大的任务,就是看书,看杂志,找故事。

“您先别着急,肯定让您见着,咱们事情还没谈完。”

“你继续。”

“公司的架构设计,是按照剧组的分工来划分的,我准备把导演部交给您来负责,您看可以吗?”

张一谋考虑了一下,问道:“这个导演部,主要负责什么?”

“一方面是要借您这杆大旗,帮公司招揽导演,另一方面需要您帮着指导和协调业务上的一些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

国内是导演中心制,但是企业经营,肯定不能只以导演为中心,风险太大。

现在公司导演少,只有老谋子一个还好说,但是随着后来人不断加入,有了十个八个导演,肯定会出现撞题材的情况。

到时候协调就很重要,谁拍谁不拍,怎么决定才能让对方服气,都是一门学问。

还有,有些导演拍片的时候,尺度上把握不住,这都很正常。

但是公司要经营,拍了片子,投了成本,对片子肯定有期待,有考核。

总不能花钱拍了片子不能播,那就草蛋了,全特么的沉没成本。

所以立项前的公司内部审核就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