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大幂幂(1 / 2)

怀柔影视基地,最早开工是在 95年,中影和星美陆续投资了二三十个亿,一直在扩建,基本上都是仿古建筑。

《大宅门》和《铁齿铜牙纪晓岚》,都是在这边拍摄的,规模上肯定比不过横店,但是胜在离京城比较近,方便来回跑。

按照拍摄计划《驴得水》的室内和城内的戏份,都得在这边完成,蒋博作为导演,常驻剧组也是题中之义。

起了个大早,蒋博就先开车来到北影小区,把刘老师还有齐世龙和谢飞两位老教授接上。

车是李兵兵的,沃尔沃 xc90典藏版,用的是 V8发动机,蒋博早上开车库的时候,也没想到里面会有这么台车。

不太符合女明星的气质,还以为要么是高级的轿车迈巴赫什么的,要么就是非常個性的越野,比如大 G什么的。

万万没想到,竟然是这么台看起来十分低调的车子,不过价格可不便宜,指导价 100+了,而且 V8的沃尔沃,还真不太多。

老师考学生,都是随时随地的,刘老师一上车就问:“剧组现在已经齐备了,片子你准备怎么个拍法?”

蒋博还真提前考虑过,应对自如道:“其实拍这个片子不难,分镜头脚本都已经画完了,接下来按图作业就行,但是我有点其他想法,想请三位老师帮着参谋参谋?”

“有什么想法?”刘老师有点好奇。

“国内剧组人员的流动性太强,可能一年到头接活不断,但是对行业的专业发展。”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国内剧组,一般采用的都是导演中心制,在组成剧组的时候,导演的决策权就会很大。

制片方可能会干涉演员的选角,但是基本不会太关注摄影,灯光,收音,剧务,等一系列复杂工种的选择。

至于小配角,甚至龙套群众演员,那就更不会关心了。

然而实际拍摄过程中,对于导演而言,可能这些职能部门才是关键性的决定因素。

导演可能会有固定的副导演搭档,但是编剧,摄影之类的,都属于接活干的类型,并不一定每次都能碰到一块。

所以每次关键职能换人的时候,都得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

说一句草台班子,可能也不为过。

谢飞老师插话道:“你是想,把人都整合起来?”

蒋博颔首道:“我确实有这个打算。”

刘老师沉吟了一下:“可以倒是可以,不过养的人多了,成本就是很大的问题,你准备怎么解决?”

“固定收入,再加上项目提成,应该问题不大。”

“等这次拍完上映之后看看效果吧。”

刘老师没再提出异议,基本上默认了。

出门比较早,从学校到影视基地,路上几乎一点都不堵,也就个把钟头的功夫,就到了。

设备没用学校的那些,出面向中影租来的,型号基本上都是最新的,以教学的名义,租金给打了个骨折。

摄影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技术控,前一天搬完设备之后,就没回去。

等蒋博早上带人到现场之后,机器和布景,都已经准备好了。

摄影系负责带队的,是蒋博的学长罗刚,短片比赛拿过几个奖,之前出去实习跟过几个组,也算是小有成绩。

蒋博看到已经完成的准备工作,就知道有人帮自己把活提前干了,跟罗刚打了个招呼:“罗师兄,辛苦了。”

罗刚走到蒋博跟前,拍了下蒋博的肩膀:“客气啥,导演,都是咱们自己的事儿,应该的。”

片场不管其他身份,导演最大,这是业内的惯例,也是规矩。

蒋博也回拍了一下,没有过多的客套,开始查看剧组的准备工作。

刚扫视了一圈,场景设备基本上都到位了,接下来就是演员的准备情况,提前过来妆发,统一按照排好的顺序,进行拍摄就行了。

剧组的工作很顺利,可不就废话吗……,也不看看是什么阵容,哪有拍戏还带老师的……

按部就班就行了,可能最大的问题,就是耽误时间,需要给同学们机会,进行不同的尝试,来来回回,反反复复。

好在蒋博的脑子里,基本上已经有成片了,相当于对着答案在抄作业,需要用到的镜头,抛开意外因素导致的 ng之外,基本上都是一条过。

之前的尝试,就当是彩排了。

短短一个月的功夫,就已经把怀柔这边的镜头,拍得差不多了。

蒋博拍的已经有点麻木了,每天就在监视器跟前,盯着拍出来的画面,“过了”或者“再来一遍”,很乏味……

然后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再次出现了。

临近剧组收工,杨密带着曾嘉来到了拍摄现场,宽松的大卫衣,运动裤,还有板鞋,十分休闲,走的就是个运动风,十分低调。

悄悄的跟老师打完招呼之后,就来到了蒋博的身后,此时剧组稍微得闲,正在准备拍当天的最后一个镜头。

“导演好。”杨密小声打了个招呼。

蒋博也感到一阵香风袭来,扭头一看,正是杨密站在身旁,手里还端着杯咖啡。

“师姐好。”

杨密